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申请
媒体报道显示,交通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广发银行、浦发银行、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,都陆续推出过虚拟信用卡。
这原本是银行抢占线上市场、对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战略布局,但如今,虚拟信用卡却成为了金融科技公司抢夺的山头。
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去年布局,譬如360金融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业务,去年8月上线的小赢钱包,也与上海银行合作推出了虚拟信用卡“小赢卡”。
信用卡在刷卡的时候,可以知道用户的消费场所和消费金额,这样就能收集数据,对于了解用户习惯和勾勒用户画像,很有帮助。
“其实,在竞争的下半场,‘有场景’会变成核心竞争力。”某头部公司虚拟信用卡产品负责人张小泉称,他们在布局虚拟信用卡的时候,除了监管因素,还深入考虑了许多其他因素。
“蚂蚁有淘宝的消费场景,京东有电商场景,腾讯早晚也会做,它们的流量都在自身体系中产生。”张小泉称。
国家规定,只有银行才能发行信用卡产品,而金融科技公司最强大的地方,就是线上获客,双方合作“虚拟信用卡”产品,无疑成了最佳方案。
央行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,国内人均持有信用卡数为0.47张。而这个数字,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。
最近,每年全国的信用卡发卡量都上亿,而交易总额在2018年就达到了28万亿元,市场空间巨大。
“我们如果要一家家去拓展商户,建立自己的场景,太困难了。”张小泉虽然考虑用虚拟信用卡圈更多场景,但发现实践起来实在太难。
“我们就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,绑定我们的虚拟信用卡支付。”张小泉采取的方案,就是将产品嫁接在两个巨头搭建的场景之上。
“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能返给我们极少的数据,最多可以知道用户买了什么,花了多少钱。”张小泉称,这种方式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并不多。
如前所述,信用卡的风控逻辑是更重视贷中和贷后风控,比如对用户的每笔交易进行实时反馈,不是风险交易才放行。
一家虚拟信用卡团队的风控负责人平远透露,因为信用卡和贷款产品的逻辑不同,他们重新建立了一个风控团队阿里巴巴虚拟信用卡申请,“人力成本直接上涨一倍”。
此外,很多用户在他们的平台上申请完信用卡,立马就“脱离”,直接变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。
因为按时还款的用户都会享受免息,银行不多的可赚钱机会之一,就是“账单分期”。银行将后一类用户称为“循环户”。
目前,银行的账单分期用户是10%左右,也就是说,其他90%的用户并不能给银行带来收入,甚至要亏损。
多位银行人士透露,因为存在边际效应,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要想盈利,发卡量起码要做到百万级别。
信用卡就像是银行的触手,通过它接触到用户之后,银行可以再给用户推荐理财和贷款产品,从而获得利润。
行业有一个规则:对用户友好的产品,获客容易,但变现就难;掠夺性或投机取巧的产品,获客难,但变现就相对容易。
“虽然巨头们并不对用户收取利息,但因为垄断市场,话语权强,它们随时可以从商户那里拿返点。”张小泉称,巨头也可以随时扩大业务量,增加盈利。
“巨头吃肉,我们喝汤。”平远称,他们的虚拟信用卡业务,每走一步都很艰难,感觉完全是在夹缝中生存。